2025-08-05 09:14:08 浏览数量:次
主持人: 宋玉荣 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副部长、新闻发言人 现场发布人: 发布会上,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副部长宋玉荣首先介绍发布人➔ 向上滑动阅览 今天,中国科协在中国科技会堂组织召开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新闻通气会,主要内容是介绍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成果并回答记者提问。 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活动于7月1日至31日在北京集中举办,围绕“示踪科技前沿 助力创新发展”主题,开展主论坛、专题论坛、平行论坛、发布、宣传与科普、展览展示与场景体验等6个版块百余项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特别是本届年会坚持学会主体、学术主旨、学者主角,倡导求真、求实、求是学风,秉持务实节俭原则,不设开闭幕式,力戒形式主义,鼓励学术争鸣,让科技工作者聚焦国家战略,研判前沿趋势,将全部精力放在学术交流本身,交流真知灼见,为创新驱动发展贡献智慧。各位记者朋友全程参与、深度报道,身临科技会堂、身处学术殿堂,想必也有切身体会。 为了让媒体记者全面、充分、立体了解本届年会取得的成果,我们特别安排新闻通气会,邀请有关领导、专家、青年科技工作者与大家对话交流。 出席今天新闻通气会的各位发布人是: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副部长肖朝琼;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副秘书长申彦红;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副秘书长董晶。 今天新闻通气会主要内容有: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成果整体情况介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中国图像图形学学会介绍专题论坛情况。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副部长肖朝琼介绍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成果等整体情况➔ 向上滑动阅览 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于2025年7月1日至31日在北京举办,顺利完成各项预定议程,成效良好。本届年会坚持学会主体、学术主旨、学者主角,倡导求真、求实、求是学风,紧扣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等选题,交流新理论、新观点、新学说,探讨新领域、新赛道、新机遇,受到与会科技工作者的充分肯定。 一是突出学会主体,不断增强科技社团的使命担当。立足全国学会作为中国科协最鲜明的组织特质,科技群团作为学术活动的主要社会载体,强化全国学会服务“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本届年会邀请潘建伟、戴琼海、李家彪、万建民、谭天伟等5位中国科协副主席,全国学会理事长、副理事长在主论坛上作主旨报告,组织中国化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等53家全国学会,联合崂山实验室、崖州湾实验室等8家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40家国家科研机构,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35家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以及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等76家科技领军企业,聚焦“十五五”规划涉及的重大科技领域,围绕量子技术、人工智能、深海科技、种业振兴、生物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多学科大跨度交叉性难题,以及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落地等议题共同举办活动。 二是突出学术主旨,进一步回归本源。本届年会重构学术活动体系,形成“1+10+98+4”主体架构,即1场主论坛、10大学科领域、98场专题论坛、4场平行论坛。优化学术研讨机制,引导专题论坛完善实施方案,增加交流时长,明确研讨议题与具体问题,确保既有报告,也有讨论。贯通学术交流场景,主论坛、98场专题论坛与《中国科学》《航空学报》《极端制造(英文)》《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157种科技期刊合作征集论文1240篇,其中刊登在高质量期刊上的比例超过90%,推选年会影响力提名论文。邀请薛其坤、邬江兴、彭慧胜等17个院士专家团队聚焦10大学科领域撰写17篇文章,刊发在《科技导报》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专刊上,进一步提升年会的学术影响力。 三是突出学者主角,助力科技人才成长。本届年会将学术活动“话语权”交还科学家,让科技人才居于“C位”,担纲活动主持,把握主线节奏,包括110余人次院士在内的7000余人次科技工作者参与研讨,其中,40岁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占比达57%,共计开展990余个高水平学术报告,交流真知灼见、碰撞创新思想。中国科协主席万钢与200余位青年科技人才代表亲切交谈,鼓励坐稳坐实科研“冷板凳”,坚定理想信念。24位港澳科技界代表畅谈发挥港澳优势汇聚国际科创资源,服务科技强国建设。360余位主编、编委及科技期刊工作者为建强我国自主期刊集群平台、推动更多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脱颖而出凝聚改革共识。百余位一线科学家、科技政策及管理专家聚焦优化科学探索环境、产学融合环境、要素集聚环境建言献策。选拔127位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担任专题论坛学术秘书,邀请300余位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入选者参会,为青年科技工作者向前辈学习交流创造条件。 四是强化创新策源,精准服务科学决策。本届年会发布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持续“锁定”科技前沿核心赛道,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原创性、引领性攻关,助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马伟明、邓秀新、包为民、乔杰、陈学东、高松、潘建伟等7位中国科协副主席,吕昭平、陈勇、韩喜球等3位中国科协常委,牵头召开跨学科学术研讨会,指导全国学会围绕各领域难点堵点,提出高质量决策咨询建议。98场专题论坛围绕研讨主题,提炼创新性强、争议大、难识别、风险高、可能带来科学技术的重大发现、重大突破、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非共识议题,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大胆探索、挑战未知。 五是厉行务实节俭,优化学风会风。本届年会坚持务实节俭原则,在会议组织上力戒形式主义,不设立开闭幕式,取消领导致辞等程序性安排,控制线下活动规模,降低无谓“能量消耗”,杜绝学术“走穴”,严禁安排宴请等非学术交流活动,让科技工作者将全部精力放在学术交流本身,全身心投入学术研讨。充分利用会场已有设施设备,不搭建大屏,不制作背景板,不铺设地毯,主论坛不再提供签字笔、笔记本、文件袋等物品。 本届年会是中国科协打造高水平标志性学术品牌的有益尝试,是营造中国科技会堂作为“学术殿堂”“科技工作者之家”氛围的重要举措,也是作为检验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果的标尺。接下来,我们将深刻把握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重大使命,深化年会改革,在服务中心大局、回归学术本源、革新学风会风上持续发力,全力构建有组织研讨、跨学科协同的学术交流范式,增强对重大科技决策的服务支撑,有效凝聚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力量,为构建有利于原始创新的良好学术生态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副秘书长申彦红结合专题论坛情况作介绍➔ 向上滑动阅览 在中国科协的指导下,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在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期间,承办了“电工装备的低碳发展与生态循环”“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与发展论坛”和“双碳目标下电-氢协同发展关键技术”三场专题论坛。论坛的顺利举办,得到了李立浧院士、雷清泉院士、郭剑波院士、彭苏萍院士等学者专家的亲自参与和指导把关。 电机学会上一次参与承办科协年会专题论坛还是在四五年前。今年科协年会大力改革,比较明显的体会和感受可以归纳为几个关键词。一是“回归”。回归学术本源,减少开闭幕式、领导致辞等场面上的环节,让报告人与听众把时间还给思想,同时也为学会工作人员减负。二是“拥抱”。拥抱科研的不确定性,拥抱创新的非共识性,在论坛中设计充分的交流讨论环节,为不同的学术观点提供碰撞思想火花的机会,营造更包容和开放的学术氛围。三是“凝练”。此次科协年会,以建议专报、专家观点凝练等载体,加强学术成果输出,以文字的形式将每场会议的核心要点、学术精华提炼、沉淀下来,让每场会议都有所得。四是“传承”。科学家精神需要孜孜不断的教育和传承。本届科协年会对各专题论坛青年科研人才的参与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每个专题论坛都要考虑邀请在读的青托专项博士生深度参与,为青年一代科研人员提供学习机会和舞台。 此次学会承办三场专题论坛,离不开学会专家们的积极参与。为保障会议质量,从策划初期,我们学会就高度重视,主动提高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动员了三个专业委员会为会议提供学术支持。他们分别是1980年成立的电力系统专委会,2022年成立的氢能技术专委会和2024年成立的电工产品材料生态循环利用专业委员会。这三个专委会也充分代表了我们电力行业时下关注的几个重点方向。在组织科技工作者参与科协年会活动的过程中,最令我们感动的是,我们的专家身处科研一线,科研任务非常重,仍然挤出时间为我们献计献策,经常时间很晚了还与我们沟通议程的设置和议题的想法,可以说是用百分之一百的科研精神在办会。以电工循环这场专题论坛为例,“电工装备的低碳发展与生态循环”这个议题,在能源行业是个较为新兴的方向,涉及材料创新、装备设计、循环利用等多个维度,多学科交叉。为切实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学会专委会的核心专家精心策划会议议程,围绕新型绿色低碳电工材料及装备研发、退役电工装备回收与循环利用、电工装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与评估等细分议题组织10余位学者专家展开讨论交流,系统性地阐述了技术路径、研究进展和实践经验。 电机学会组织的这三场专题论坛,有以下几个亮点和成效。一是在组织形式上,论坛学术委主任均为热心学会工作的院士,同时也是相关专委会的主任委员,在会议的策划上提供严谨的学术指导,同时也为召集专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二是在学术引领方面,学会联合《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电网技术》等能源电力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开设科协年会专题征文,总共征集发表了50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并推荐其中5篇论文进一步参与本届年会影响力提名论文的推选。三是在交流互动方面,学会尝试以“双盲”的形式组织交流讨论环节。“双盲”的意思就是主持人和参与交流的专家,双方都不知道到时候要问什么。主持人结合现场报告情况,即兴为报告专家们提出定制化问题,深入挖掘专家的科研思路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看法。现场的效果非常好,说明我们的专家的确有水平,经得住问,经得住考验。四是在科学家精神传承方面,我们学会以“大青托”带“小青托”的形式,为每个会议都配备了多位青托人才和青托在校博士生共同担任学术秘书,在院士等高水平专家的指导下,执笔相关报告材料的撰写。 本届科协年会的改革,为我们学会开展自己的各项学术活动带来了很多启发,树立了典范。本届科协年会的组织形式,我们将认真学习、领会精神。立足学术本源,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将以构建“引领型、服务型、国际型、创新型”一流学会为发展目标,加强学会年会等品牌会议与学术期刊的联动,探索学术凝练成果的创新模式,持续发挥平台和纽带作用,广泛汇聚专家智慧,传承科学家精神,为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能源电力领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副秘书长董晶结合专题论坛情况作介绍➔ 向上滑动阅览 在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上,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组织了人工智能赋能地月空间感知专题论坛,本次论坛汇聚行业院士、领军专家及青年科技骨干等160余人,深度研讨人工智能赋能地月空间感知前沿技术,助力我国空间感知领域创新发展。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 一是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选题精准意义深远。学会高度重视本次年会论坛的组织工作,组织相关领域专家专题研讨,经过深入研判和顶层设计后确定论坛主题为“人工智能赋能地月空间感知”,学会深刻认识到,地月空间已成为大国博弈的新疆域,是维护国家安全、拓展发展空间的战略制高点。本选题的确定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因素: 服务“航天强国”战略。论坛聚焦“地月空间感知”,直接响应了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宏伟目标。随着“嫦娥”探月工程的持续推进和国际月球科研站计划的分步实施,对地月空间的精确、智能、全域感知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 “新一代人工智能”赋能航天领域。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论坛将“人工智能”作为核心赋能手段,探讨其在地月空间目标感知、地月空间天气预报、空间目标定轨及编目等领域的应用,通过来自不同细分领域专家学者的交流讨论,旨在进一步明确人工智能与地月空间感知的结合点,推动我国在该交叉领域的自主创新。 因此,本次论坛的选题不仅是学术前沿的探索,更是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响应,具有明确的时代背景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是彰显学术引领力,打造前沿思想高地。学会始终将学术引领力作为考量论坛水平的重要标准,致力于打造一个高水平、高规格、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在论坛组织过程中,学会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确保学术引领力: 组建高端学术委员会。由中国探月工程四期总设计师于登云院士领衔,8位领域知名专家共同组建高规格的学术委员会,并由中国科协青托人才担任学术秘书。紧密围绕论坛主题,科学制定实施方案,确保学术主线方向明确和聚焦前沿,为论坛的成功举办提供坚实支撑。 荟萃权威专家报告。学会邀请了中国探月工程四期总设计师于登云院士、中国探月四期首席科学家王赤院士、国家重大航天工程型号总师等10位知名专家作特邀报告。报告内容既有对人工智能赋能地月空间感知技术的梳理与展望,也涵盖了人工智能在地月空间天气预报、雷达成像与识别、月球全球控制网的构建、地月时空基准体系构建等具体领域的应用探索,为与会者呈现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 点对点邀请,确保领域代表性与广泛性。为确保参会专家的领域覆盖面和学术影响力,学会在开放注册的同时采取了“点对点”精准邀请。梳理了国内在人工智能和深空探测交叉领域的核心研究力量,定点向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等集团下属重点院所,以及国防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对口团队发出邀请,与会专家涵盖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航天员、型号总师、高校教授等。这一举措确保了与会专家群体不仅学术水平高,而且研究视角多元化。 征集高质量的论文。论坛面向全国征集论文,共收到投稿22篇,经过3轮严格评审,最终录用出版14篇论文,并进行海报展示。论文内容新颖、论证严谨、数据详实,代表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学术委员会组织5位专家,评审并推荐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影响力提名论文1篇。 三是精心组织实施,保障论坛圆满成功。高效的组织委员会和青年志愿者服务团队,对论坛进行了全流程、精细化的梳理。筹备阶段,制定了详尽的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定期召开筹备会议,确保了论文邀稿及评审、嘉宾邀请、会议宣传推广等各项工作有条不紊进行。论坛现场,学会安排了清晰的指引,保障会议设备稳定运行,并为与会者提供了高质量的会议资料和温馨的后勤服务,获得了与会者的好评。 四是本次论坛的亮点和成效。 论坛将地月空间探测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为地月空间探索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吸引了更多计算机科学和图形图像处理领域学者的目光,实现了学科影响力的“破圈”。同时,为我国地月探测领域拓宽了人才储备库,增强了长远发展的吸引力与潜力。 凝聚共识。明确了AI技术是解决地月空间感知挑战的关键路径,梳理了AI赋能地月空间感知可能的“着力点”,为后续的科研布局指明了方向。 促进交叉。本论坛促进了来自不同细分领域专家学者的交流,打通了航天领域与AI领域之间的壁垒,为两个领域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握手”机会。 问答环节 人民日报记者: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副秘书长 董晶 向上滑动阅览 “人工智能赋能地月空间感知”专题论坛深度研讨人工智能赋能地月空间感知前沿技术,致力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打造前沿思想高地,为推动我国空间感知领域创新发展提供助力。 一是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选题精准意义深远。地月空间已成为大国博弈的新疆域,是维护国家安全、拓展发展空间的战略制高点。论坛聚焦“地月空间感知”,直接响应了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宏伟目标,并将“人工智能”作为核心赋能手段,探讨其在地月空间目标感知、地月空间天气预报、空间目标定轨及编目等领域的应用,通过来自不同细分领域专家学者的交流讨论,进一步明确人工智能与地月空间感知的结合点,推动我国在该交叉领域的自主创新。 二是打造前沿思想高地,彰显学术引领力。论坛邀请中国探月工程四期总设计师于登云院士、中国探月四期首席科学家王赤院士、国家重大航天工程型号总师等10位知名专家作特邀报告,与会人员涵盖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航天员、型号总师、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等集团下属重点院所,以及国防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知名高校团队,不仅学术水平高,而且研究视角多元化。论坛精心设置问答互动,研讨环节,着力打造“院士领航、青年共融”的交流互动形式,促进不同代际、交叉领域科技工作者思想碰撞与学术交流。 论坛凝聚共识,明确AI技术是解决地月空间感知挑战的关键路径,梳理了AI赋能地月空间感知可能的“着力点”,为后续的科研布局指明了方向。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承办的“人工智能赋能地月空间感知”专题论坛有哪些特色,以及带来哪些成效?
来源:中心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