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2 11:50:48 浏览数量:次
2024年8月16日消息,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刊载文章《韩国新数字竞争法案:创新和投资的倒退》。文章指出,在短短几十年间,韩国从一个贫穷的农业国家迅速崛起为全球数字巨星,令人叹为观止。韩国之所以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是因为其政策历来注重通过竞争和对国家数字骨干网及企业的投资来促进技术进步和消费者福利。反垄断行动虽然旨在促进竞争,但最终可能只会扼杀竞争,阻碍创新,为韩国一直努力倡导的数字企业及其中小企业用户制造不公平的竞争环境。
继今年早些时候韩国撤回一项数字反垄断法案之后,随着《在线平台反垄断监管法》提案的提出,关于数字竞争政策的讨论在首尔再次升温。该法案由韩国国会议员金南根(Kim Nam-geun)于七月提出,可能会对其所鼓励的竞争造成不利影响。
韩国这一法案模仿了韩国公平贸易委员会(KFTC)的《平台竞争促进法》,该法案已于今年早些时候被撤回,但很可能被重新提出。该法案也与欧盟《数字市场法案》(DMA)相呼应,后者以主要平台为目标,并授权监管机构在潜在的反竞争行为发生之前对其进行预防。金南根的法案还针对具有重大市场影响力的“市场主导型”数字平台,特别是那些平均市值至少达到15万亿韩元(110亿美元,相当于前一法案的二分之一,使目前版本更具扩展性)、年收入达到3万亿韩元(22亿美元)以及月用户超过1000万的平台。
该法案与其前身一样,旨在禁止潜在的反竞争行为,如平台优先考虑自身产品的“自我推荐”行为,以及激励用户使用同一家公司其他产品的“搭售”行为。从平台角度来看,搭售行为对消费者来说是一大笔交易,因为消费者可以获得平台的集成和互操作服务。该法案约束平台限制用户访问第三方服务的行为。该法案还要求平台披露其算法,这一项规定可能导致专有技术的暴露以及创新动力的削弱。
最有可能被卷入该法案的公司包括谷歌(Google)、梅塔(Meta)、微软(Microsoft)、苹果(Apple)等美国大公司,以及有“韩国亚马逊”之称的酷庞(Coupang)与纳威尔(Naver)、卡考(Kakao)等韩国公司。
该法案别出心裁地在韩国公平贸易调解署内设立了一个调解委员会,负责调解网络平台经纪人和网络平台用户之间的纠纷。这可能是另一项事前措施,旨在防止貌似反竞争的行为,并可能给目标平台处理投诉带来新的工作和成本。
该法案还面临三个挑战
首先,该法案有可能在韩国数字经济中,尤其是在不针对中国科技公司的情况下,造成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将中国公司排除在该法案之外会破坏竞争,因为美国和韩国的平台在追求交互操作服务等关键价值驱动力方面将受到阻碍。
其次,该法案可能只会增加韩国中小企业和消费者的成本。评论家金海允(Haeyoon Kim)和西蒙•莱斯特(Simon Lester)强调,应从韩国特有的视角来看待韩国的竞争政策,这一点很有价值。与欧洲针对外国科技巨头的科技法规不同,韩国的科技法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动态的启发—部分人认为当地的大型平台没有公平地对待他们的用户。这种观念在韩国公平贸易委员会方面和金南根的评论中根深蒂固,金南根认为他的法案是保护小企业和消费者免受“过高费用”的一种方式。金南根还指出,韩国外卖公司“外送民族”(Baedal Minjok)、时装公司“慕新飒”(Musinsa)和在线住宿预订平台“雅诺佳”(Yanolja)在各自垂直领域的市场份额均超过50%,这也是一个麻烦。然而,韩国平台销售组织指出,数字反垄断法最终只会提高利用大型平台的中小型公司的成本,华盛顿国际战略研究中心(CSIC)讲席教授也对《数字市场法案》表现出担忧。
第三,该法案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这一点与《数字市场法案》类似。例如,虽然谷歌已被禁止在《数字市场法案》下进行自我推荐,但它停止在其搜索页面上聚合航班和住宿信息之后,转而提供第三方聚合平台(如kayak.com)的链接。然而,这只会增加这些第三方平台的收入,而航空公司和酒店却要为此付出代价,因为它们现在必须向这些平台支付中介费,而谷歌却不需要这样做。韩国风险企业协会警告说,通过扼杀已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平台,韩国的法案可能会无意中阻碍对平台初创企业的风险投资,并阻止外国投资,最终阻碍创新。
韩国的反垄断法案可能表明,竞争政策正在转向反对大型科技公司,《数字市场法案》正在成为全球默认的做法,但有关数字竞争政策的争论仍悬而未决。华盛顿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的竞争策略追踪报告显示,近期的活动引人注目,但方法也多种多样,大多数国家仍在酝酿已出台的法案或研究竞争格局。在美国,《美国创新与在线选择法案》(American Innovation and Choice Online Act)于2022年提出,旨在解决所谓的反竞争行为,但该法案几乎从新闻中消失,在获得广泛支持方面面临挑战。在巴西、印度和泰国等市场,类似法案仍被搁置,并在国内引起激烈讨论。
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