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点
智库观点
首页 > 国际科技外交 > 智库观点

人工智能驱动下的科研资助管理模式创新研究——基于NIH科研项目管理的分析

2025-11-10 11:23:11     浏览数量:

在全球科研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高效、公正的资助管理机制成为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率先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科研项目管理的全流程,实现了从项目申请、评审、监管到结题的智能化管理,显著提高了管理效率,增强了科研资助的透明度与公正性。本文从科研项目全流程管理中AI应用的角度出发,剖析NIH资助管理体系与AI应用实践,揭示其技术赋能管理的创新路径,为我国构建智能化科研项目管理体系提供参考借鉴与实践启示。

从科研资助管理体系来看,NIH开发了eRA(Electronic Research Administration)项目信息管理系统,覆盖科研项目从指南发布、申请、评审、立项批准到经费监管、进度跟踪直至项目终止的全环节数字化管理,服务对象包括研究人员、NIH机构官员、审稿人和联邦工作人员,支持各方高效访问和共享与科研资助相关的行政管理信息。依托此架构,eRA系统不断演进其智能化水平,持续探索AI技术在科研资助管理各个环节的深度应用。

从项目的具体管理流程来看,项目申请阶段的AI应用主要分为重复申请检测、利益冲突检测、项目分类转介和生物医学研究趋势分析等;项目评审阶段的主要采用辅助评审工具ART,根据申请人的资助申请的研究内容,推荐可能适合审核其申请的评审委员会,且NIH明确禁止评审专家在评审过程中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以维护同行评审的安全性、保密性及完整性。项目监管阶段的AI主要应用于项目成果展示、科研经费缺口分析和基金申请人消歧处理等。此外,为推动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NIH启动了“Bridge2AI”“AIM-AHEAD”等战略项目以建设生物医学领域AI应用的基础设施。

NIH通过系统性整合AI技术,实现了从申请分类到资金监管的全流程效率提升,其经验为中国科研管理体系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重要借鉴。本文基于NIH实践与中国科研管理现状,从技术应用路径、制度配套措施和伦理风险防控三个角度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 技术应用路径层面

可通过短期、中期、长期三个阶段实现科研管理从“人工管理”向“人工+AI协同驱动”的范式转型。短期试点AI应用基础工具,优先引入轻量化AI工具,解决当前最紧迫的管理难题。可借鉴NIH的NLP技术,开发基于语义相似性分析的重复资助检测系统,跨库比对项目申请书,识别研究目标、方法或数据的重复性。中期搭建AI应用统一流程,在技术试点成熟后,推动科研管理从“工具赋能”向“系统重构”升级,打造统一的流程与平台,例如构建类似eRA Commons的一站式平台,整合现有分散系统,覆盖项目全周期,重点开发智能评审辅助、动态资金监管、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等功能。长期探索开发AI应用本土模式,针对中文申请书文本特点,开发专用NLP模型。例如基于BERT架构预训练“科学BERT”,融合中文期刊论文、专利文本与政策文件,提升语义理解精度。探索AI在跨学科项目管理中的潜力。

2.制度配套措施层面

可通过数据治理体系构建,项目评审流程改革和复合型数据科学人才培养三个方面配套制度措施。数据治理体系构建方面,参考NIH的eRA Commons平台,由相关部门联合制定《科研数据分类与编码规范》等,统一项目申请、评审、成果等数据的格式与接口标准,实现跨平台数据互通。项目评审流程改革方面,全面推广双盲评审制度,减少主观偏见对评审结果的影响,如借鉴NIH的ART系统,开发“智能盲审检测工具”,自动识别申请书中可能泄露身份的信息,提示申请人修改。同时利用AI技术进行利益冲突动态筛查,构建科研合作知识图谱,自动标记高风险配对并由人工复核提升评审效率。复合型数据科学人才培养方面,设立交叉学科岗位,如在科研管理机构增设“科研数据分析师”职位,要求具备多学科背景,推动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培养既懂技术又通政策的人才。同时,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并定期举办对话论坛,促进技术与政策的融合。

3.AI伦理与风险防控层面

需识别AI技术应用的潜在伦理挑战,并制定科研项目管理AI使用伦理制度。AI技术在科研管理中的深度应用,虽然显著提升了效率与透明度,却伴随数据隐私、算法偏见、决策失控等伦理风险。因此,在将AI技术应用于科研项目管理之前,应当先识别AI技术可能带来的潜在伦理挑战和利益冲突,论证AI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辅助角色和边界。同时,智能科研管理的伦理风险防控需以制度约束为前提,我国可借鉴NIH经验,制定相关《科研管理AI伦理操作指南》,确立AI使用的底线规则。


来源:科情智库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