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点
智库观点
首页 > 国际科技外交 > 智库观点

国际能源署发布《2025年全球氢能评估》报告

2025-09-30 09:25:33     浏览数量:

2025年9月12日,国际能源署(IEA)发布《2025年全球氢能评估》报告,审查追踪了全球氢能行业的发展状况。报告指出,尽管当前的低排放氢项目面临成本高昂、需求与监管不确定、基础设施发展迟缓等问题,但到2030年,随着技术成本下降、可再生能源强劲增长、新法规颁布,低排放氢项目仍将实现强劲增长,产量有可能达到3700万吨/年。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1)尽管存在诸多障碍以及项目取消情况,氢能行业仍持续增长。2024年,全球氢能需求增至近1亿吨,较2023年增长2%,这一增长主要由传统消耗领域(如石油精炼和工业)推动,新兴应用领域(如生物燃料生产)的需求占总需求的比例不到1%。2024年,氢能供应主要依赖于化石燃料,其生产消耗了29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和9000万吨标准煤当量的煤炭。低排放氢项目在2024年增长了10%,产量有望在2025年达到100万吨,在全球氢总产量中的占比不到1%。受成本高昂、需求与监管不确定、基础设施发展迟缓等影响,低排放氢能项目发展未能达到此前的预设目标,但仍保持显著的增长迹象。

(2)低排放氢项目开发计划有所缩减,但到2030年仍有望实现大幅扩张。基于已公布的项目预测显示,2030年,潜在的低排放氢产量有所下降。延期和取消的项目包括非洲、美洲、欧洲和澳大利亚的早期项目。项目的取消和延期意味着到2030年,能够实现的低排放氢为3700万吨/年,而根据《2024年全球氢能评估》报告预测,2030年的产量可以达到4900万吨/年。涉及电解法和化石燃料结合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两类项目部署均有下降,电解法项目占总降幅的80%以上。《2024年全球氢能评估》报告发布以来,获得最终投资决策的项目数量增长了近20%,约占2030年项目总储备的9%。尽管项目计划重新调整,但到2030年,低排放氢生产预计仍将强劲增长。目前处于运营阶段或已完成最终投资决策的低排放氢项目产能,到2030年预计将达到420万吨/年,与2024年相比增长5倍,意味着低排放氢将从目前占氢总产量不到1%的比例,到2030年增长至约4%。如果出台创造需求和促进接纳的有效政策,到2030年,将有额外600万吨产能的低排放氢项目投入运营。低排放氢与化石燃料制氢之间存在成本差距是项目部署的主要障碍,预计到2030年,这一差距将会缩小,中国的技术成本和资本成本较低,可再生氢能有望在本10年末实现成本竞争力;欧洲得益于其二氧化碳价格、具有高可再生能源潜力的地区以及该地区工业用户天然气价格高于其他地区的因素,成本差距也将缩小;美国和中东则由于其天然气价格较低,成本差距仍将较大,但结合CCUS技术的氢能项目可能会更具竞争力。

(3)中国的电解槽部署与制造能力处于领先地位,但其海外销售面临诸多阻碍。2024年,全球电解水制氢装机容量达到2吉瓦,截止2025年7月,新增产能已超过1吉瓦。中国的电解槽装机容量和已达成最终投资决策的装机容量占全球装机容量的65%,且制造产能占全球产能的近60%。中国市场的强劲发展态势与其他地区制造商的发展前景形成鲜明对比,后者正陷入收入大幅下降和财务亏损加剧的局面。中国以外的地区,安装中国生产的电解槽的成本并不比其他生产商低。2024年,在中国境外制造并安装一个电解槽的成本为2000~2600美元/千瓦,而在中国境内成本则为600~1200美元/千瓦。除了设备成本外,还包括工程、采购、施工和应急等成本,如果将运输成本和关税也考虑在内,那么在中国境外的安装成本为1500~2400美元/千瓦。中国制造的电解槽虽然可以降低前期投资成本,但存在效率低下和性能不佳的问题,可能会导致运营成本上升,同时还伴有维护与修理方面的不确定性,限制了中国电解槽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目前,中国制造商正通过创新方法来解决上述障碍,并探索在海外扩大生产业务。

(4)促进低排放氢需求的政策正在逐步推进,同时也需要出台相关法规。2024年,签署氢承购协议的势头放缓,协议总量约170万吨/年,2023年为240万吨/年,新的交易集中在炼油、化工和航运领域。各国正在实施创造氢能需求的政策,但进展缓慢,得益于欧盟《可再生能源指令》(RED)以及航空业相关规范,欧洲率先推行了针对交通运输和工业领域的氢使用的行业配额制度,并对航空业提出了相关要求;印度、日本和韩国也启动了雄心勃勃的计划;国际海事组织(IMO)颁布的新的净零框架也能促进氢基燃料在海事领域的应用。然而,上述政策的影响仍有待观察。

(5)主要港口可能会率先在航运领域推广使用氢基低排放燃料。截至2025年6月,已有超过60艘甲醇动力船舶投入航行,还有近300艘船舶已签订单,未来需要进一步发展加注基础设施。海上燃油加注在地理分布上高度集中,仅新加坡就供应全球约1/5的需求量,17个港口就满足了行业60%以上的加油需求。同时,港口附近的化石燃料制氢项目有增无减,使得港口成为启动大规模采用低排放氢能的最佳地点。全球近80个港口在管理化学产品方面拥有完善的专业知识,表明其具备处理处理氢基燃料的准备能力,其中,30多个港口能从400公里范围内获得至少10万吨/年的低排放氢供应。

(6)东南亚正逐渐成为一个规模庞大且不断增长的氢能市场。东南亚的氢需求主要来源于化学行业(如合成氨、炼油和甲醇生产等),近80%的氢供应依赖天然气。2024年,东南亚的氢气需求量达到400万吨/年,其中,印度尼西亚占35%,马来西亚、越南和新加坡紧随其后。到2030年,东南亚的低排放氢产量有望达到48万吨/年,大部分集中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但仅有6%的项目完成最终投资决策,60%仍处于非常早期的开发阶段。此外,工业应用和航运业也为东南亚低排放氢早期发展提供了关键机遇。

(7)低排放氢发展建议。①继续推行低排放氢生产的支持计划,重点关注已具备启动条件的项目;②通过在关键领域实施相关法规和扶持计划,加快创造关于低排放氢及氢基燃料的需求;③通过消除障碍和利用早期机会,加快部署氢基础设施;④加强公众支持,降低技术风险,促进项目融资;⑤支持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在低排放氢基产品价值链中攀升。


来源:中心官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