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8 09:48:23 浏览数量:次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将进一步释放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蓄的巨大能量,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经济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和各国提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要素,人工智能人才不仅决定着技术发展的速度,同时也是重点行业应用人工智能转型升级的重要影响因素。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和集聚已成为全球各主要国家的发展重点。英国是人工智能之父阿兰·图灵的诞生地,也是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的主要集聚地之一。近年来,英国从国家战略和产业政策多层次推动人工智能行业发展,先后发布《在英国发展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行业协议》《人工智能路线图》《国家人工智能战略》等政策文件,通过调整专业学科设置、增加博士培养中心、提升劳动力专业技能、设立国际人才计划和简便签证等一系列综合措施加强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和集聚,助力英国成为全球人工智能研发中心。英国培养集聚人工智能人才的相关政策和实施效果对我国深入推进人工智能人才队伍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 英国人工智能产业及人才发展现状 英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持续增长。近10年来,英国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每年新增上百家小型初创人工智能企业。脱欧后,大量投资进入英国人工智能行业。2023年统计数据显示,英国人工智能行业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经济贡献规模达到37亿英镑。英国国家统计局预测,2030年,人工智能有望使英国GDP增长10.3%,相当于在2023年的基础上增加2320亿英镑。目前,英国是继美国、中国之后全球第三大人工智能市场,正积极通过科研、产业政策、投资、人才引进等方式竞逐全球人工智能领先地位。 英国人工智能综合能力位居全球第四。英国龟传媒公司(Tortoise Media)于2023年6月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指数》报告,从投资、创新和实施3个方面,对全球62个经济体的AI综合能力进行了评估和比较。该报告的发布不仅反映了各国在AI领域的综合实力,也反映了全球AI竞争的白热化。数据显示,中美两国依然稳居榜单前两位,新加坡成功超越英国位居第三。英国以总分41.8排名第四,在人工智能研究、人才及商业化方面依然具有一定优势,但在基础设施和运行环境上大幅度落后。 英国人工智能人才流失。脱欧后,英国经济体量较小、制造业逐渐空心化的劣势越发明显,人工智能领域优秀人才和技术向美国流失的情况日益严重,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即谷歌全资收购英国人工智能企业深思(Deepmind)。美国科技公司,尤其是硅谷的巨头,如谷歌(Google)、脸书(Facebook)、苹果(Apple)和亚马逊(Amazon),普遍提供比英国企业更高的薪酬和更丰富的福利待遇。据统计,美国科技公司的平均薪酬约为英国同类职位的1.5倍,而在人工智能领域,这一差距将扩大2~3倍,巨大的薪酬差距吸引了大量英国人工智能人才赴美国发展。在科研领域,美国提供了更加丰厚的资金支持和算力基础,也同样吸引了大量英国人工智能科研人才。数据显示,英国顶尖人工智能科研人才的流失率在过去5年上升了约20%,英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表的国际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也明显下降。在创新创业阶段,美国尤其是硅谷地区,为人工智能创业公司提供了大量的风险投资和成熟的创业生态。2023年,美国人工智能领域各类投资总额已超1000亿美元,而英国尚不足百亿美元。这种显著的差距不仅削弱了英国在全球人工智能竞争中的地位,也影响了其国内人工智能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英国最重要的人工智能研究机构阿兰·图灵研究所发布的一份行业生态调研报告显示,目前仅有约1/3的受访者认为英国有足够的投资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近3/4的受访者认为英国人工智能研究存在瓶颈,需要政府加大投资力度。仅18%的受访者认为英国目前的劳动力可以获得足够的人工智能技能培训。81%的受访者认为,英国在人工智能行业留住顶尖人才方面存在重大障碍。该报告认为,英国在人工智能的研发、投资、应用及技术人才吸引上仍需加大投入,英国距离人工智能变革经济模式、带动经济发展创造新动能仍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2 英国人工智能产业及人才发展战略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英国面临的巨大挑战,英国政府从产业战略、国家战略层面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行业发展。英国政府在《产业战略白皮书》中曾指出,英国未来产业战略关键目标之一是让英国成为最具创新力的经济体,吸引全球人工智能人才,并提出将英国打造为全球人工智能中心的愿景。英国首相苏纳克多次在演讲中承诺,2027年将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研发投资提高到GDP的2.4%,政府承诺将向人工智能生态系统(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研究、发展、市场应用等方面的科研人员和企业)投入10亿英镑。为促进政府与人工智能行业深度合作,英国政府成立了由产业界和学术界领军人物组成的人工智能委员会,共同推动支持人工智能行业发展,并鼓励行业向政府提供政策建议。英国政府还设立了人工智能办公室,与人工智能委员会联合制定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同时,英国商业银行设立25亿英镑基金,并吸收75亿英镑私人投资,共同设立100亿英镑的投资基金,加大对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支持力度。 为进一步催化人工智能时代的经济变革,推动人工智能在提高社会生产力、经济增长和创新上的作用,2021年1月,英国人工智能办公室发布了《人工智能路线图》,进一步明确了英国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和重点。在路线图基础上,2022年英国推出《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和行动计划,投资10亿英镑支持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发展,开展国家人工智能研究和创新计划,促进研究人员之间的协调和合作。 根据该战略阐述,英国将通过三大支柱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第一支柱是满足人工智能生态系统的长期投资需求,支持政策覆盖资金、技术、人才、数据等方面。在人才建设方面,提出加强人工智能人才的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加大对海外技术人员的签证政策力度和待遇支持,在全球范围内争夺高端人工智能技术人才。在数据方面,根据英国《国家数据战略》,提高对数据的挖掘和整合使用,为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应用提供高质量、有代表性的数据。此外,英国政府认为算力在人工智能创新中日益重要,且英国算力基础设施落后于中国、美国等领先国家。2023年9月,作为人工智能研究资源(AIRR)计划的一部分,英国政府宣布将在布里斯托尔建造新的超级计算机Isambard-AI,并将其连接到另一台名为Dawn的超级计算机,共同为研究人员提供“超过英国当前算力30倍的数据处理能力”,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同时,英国政府还将对AIRR计划的投资增加2倍,从1亿英镑增至3亿英镑。在融资支持方面,初创企业及时获取稳定资金对于创新者将其产品投入市场应用至关重要。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研发通常需要很长时间,英国政府将着重支持对人工智能初创企业B轮以上轮次风险的投资。 第二支柱是推动人工智能惠及所有行业和经济地区。根据咨询公司安永(EY)的研究,人工智能对英国公私营部门来说仍是一项新兴技术。只有27%的公私营部门在业务流程中应用人工智能,38%的部门正在规划和试点人工智能,33%的部门未来不打算应用人工智能。目前,英国对人工智能的应用因行业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拥有数字化运营和服务的经济部门比缺少数字化应用的部门能更容易、更有效地应用人工智能,银行、保险、医疗保健等数字化程度较好的经济部门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主力。为了支持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英国人工智能办公室将支持企业发现和创造使用人工智能的场景和机会,并支持人工智能开发人员、初创企业开发满足政府和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和服务,以实现技术应用和商业化前景。同时,英国将推动人工智能在提高公共健康水平(医疗诊断、新药研发)、应对气候变化上的应用,并借助政府采购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在公共服务、社会福利、国防等领域的应用程度。 第三支柱是推动政府有效治理人工智能行业。英国政府着力于建立明确、适当和有效的人工智能监管框架,在支持创新的同时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挑战。2023年英国发布《人工智能白皮书》,概述人工智能监管机构的明确原则。原则包括安全性、保障性和稳健性,人工智能的应用须以可靠、安全和稳健的方式运行并管理风险。在透明度和可解释性上,开发和部署人工智能应以适当的方式解释人工智能系统的决策过程,应对人工智能使用带来的风险。该白皮书鼓励监管机构对新技术采取包容原则,即容许企业在将技术引入市场前创造检查技术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试验环境。目前,英国正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行业监管立法,将该白皮书中的监管原则以立法形式确定。《人工智能(监管)法案》已经进入上议院“三读”阶段,法案提议设立一个人工智能管理局,确保各个监管机构在人工智能领域采取一致的监管,协调对人工智能产品安全、隐私和消费者保护等相关立法的规范性审查。
3 英国加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3.1 推动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学科建设 《在英国发展人工智能》报告提出将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发展策略。近年来,英国政府加大对高校的投入力度,鼓励高校积极调整学科设置,大量增加人工智能相关的计算机、大数据等专业领域硕士、博士学位。据统计,全球已有451所高校开设了人工智能专业课程,其中英国高校占8%。在政府引导下,英国各高校设立跨学科人工智能课程和专业技能培训,如人工智能硕士转化课程(AI Masters Conversion Courses),帮助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的不同专业学生掌握人工智能相关知识,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进入人工智能领域继续深造,促进多学科融合创新。葛兰素史克等企业设立专项资金,面向全球每年至少资助300名学生来英国攻读人工智能硕士学位,并以此为基础设立人工智能产业博士项目(Industrial AI Doctoral Projects),通过进入企业实习、开展联合研究等方式,重点培养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高级人才,促进学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同时增强博士生的实践经验和就业竞争力。 2023年底,英国科研与创新署(UKRI)宣布向UKRI设在16所大学的12家人工智能博士培训中心投资1.17亿英镑,培养英国所需的人工智能人才和团队,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健康、农业等领域,并确保人工智能负责任地被使用和开发。11家人工智能博士培训中心的任务分别是:赫瑞瓦特大学与爱丁堡大学合作负责研究机器人技术的可靠部署;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负责研究数字医疗保健;诺森比亚大学负责研究以公民为中心的人工智能;布里斯托大学负责研究面向实践的人工智能;爱丁堡大学负责研究生物医学创新和值得信赖的世界自然语言处理;林肯大学与阿伯丁大学、思克莱德大学、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合作负责研究农业体系的可持续性人工智能转型;曼彻斯特大学与剑桥大学合作负责研究复杂系统决策;牛津大学负责研究环境科学(智能地球);南安普顿大学负责研究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萨里大学与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合作负责研究数字媒体包容性的人工智能;约克大学负责研究人工智能自治系统的终身安全保障。博士培训中心将于2024年至2025学年开始第一批招生。 3.2 推进人工智能安全研究 2023年6月,英国政府任命人工智能专家和科技投资人伊恩·霍加斯领导组建英国人工智能基础模型工作组,重点推进人工智能安全研究。该工作组筹建一年多来,已招募全球30余位顶尖人工智能专家,扩大了英国在人工智能安全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为首届人工智能安全峰会的召开奠定了基础。2024年,该工作组正式升级为英国人工智能安全研究所(AI Safety Institute, AISI),与加拿大、韩国、新加坡等国签署合作备忘录和人员交流计划。2024年5月底,该所在美国旧金山开设办公室,宣布将和美国人工智能安全研究所开展合作,共同测试生成式大语言模型的安全问题。 3.3 建设高水平人工智能科研机构 英国通过高水平科研机构的建设和重点研究项目带动人才培养,重点建设阿兰·图灵研究所、人工智能安全研究所(The AI Safety Institute)等一批国家级人工智能科研机构,并通过科学技术设施委员会(STFC)和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等建立协同合作,共同支持和资助高水平人工智能研究项目。2023年,阿兰·图灵研究所推出5项总金额850万英镑的“图灵人工智能奖学金计划”,涵盖数学科学、统计科学、计算科学与工程等领域,吸引和招募全球各地最顶尖的专业人才。高水平科研机构不仅关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研究,还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应用技术的结合,与企业共同合作,推动人工智能在不同行业的应用。 3.4 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商业应用 近年来,英国投入2.7亿英镑支持大学和商业机构研究人员开展石油开采、核能、航天等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研究。为吸引更多的人才、企业和研究机构参与人工智能创新和商业应用,政府陆续向人工智能生态系统投入10亿英镑。英国科研与创新署启动人工智能联合办公室(OAI),引导研究人员聚焦能源和农业等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2024年初,英国政府又投入9000万英镑,以英国著名高校为基础,设立9个新的人工智能研究中心,面向医疗健康、生物化学和数学等领域,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垂直行业的应用和重点应用领域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 3.5 提升劳动力人工智能技能 在劳动力中普及人工智能知识和技能是迈入人工智能经济社会的基础。英国政府近年来出台多项措施着力提升劳动力人工智能知识与技能,早在2017年便投入2亿英镑建立新技术学院,提供高技能水平的人工智能培训。 2024年初,英国中央数字与数据办公室发布《政府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框架》,规定了政府机构和公共服务部门应用人工智能的具体原则,其中明确提出,政府雇员应开展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培训,根据雇员的具体工作职责使其掌握不同程度的人工智能知识和应用技能,并在工作中时刻关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潜力。 2024年3月,英国科学、创新与技术部(DSIT)为提升中小企业员工的人工智能知识和技能,推出了“灵活人工智能技能提升基金”(Flexible AI Upskilling Fund),计划投入740万英镑,用于补贴商业服务领域中小型企业(SME)的人工智能技能培训费用。符合条件的企业,政府将承担其培训费用的50%。该措施的目的是加深中小企业员工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认识和理解,提升他们在岗位上开发、部署和使用人工智能的必备技能,以便更好地与专业开发人员就具体应用场景深入沟通。 2024年4月,英国科研与创新署联合英国负责任人工智能研究中心(Responsible AI UK)投入50万英镑,发布专项研究计划,面向社会征集人工智能培训资源创建、技能提升、再教育及创新培训方式等解决方案,以此凝聚企业、政府、教育机构和公众的人工智能普及教育资源,为英国培养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技能奠定基础。
4 英国大力集聚人工智能人才的相关举措 4.1 高潜力人才签证计划 脱欧后,英国政府为了吸引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到英国工作生活,采取了一系列举措。除恢复毕业生工作签证(PSW)外,2022年初还推出了短期工作签证——高潜力人才签证计划(High Potential Individual Route,HPI)。该计划允许HPI签证院校清单中的高校毕业生直接申请英国的工作签证,无须担保,也不限制工作类型、雇主规模及有无工作经验,签证时间为学士及硕士学位2年或博士学位3年,毕业生可以在英国从事绝大多数类型工作,也可以做自由职业者。这相当于为HPI签证院校清单中的高校毕业生们提供了一个几乎没有限制的短期工作签证,全球顶尖大学毕业生只要在毕业5年内,都可以顺利获签。英国政府每年更新一次认可的HPI签证院校清单,该清单参考了三大国际高校排名机构(QS、THE和ARWU)的排名,高校需在这三个榜单排名中至少有两个排名位于世界前50才能入选HPI签证院校清单。 4.2 全球人才签证计划 全球人才签证计划(Global Talent Visa Scheme)吸引全球顶尖的人才来英国工作和研究,提供更优厚的移民政策。该计划针对拥有高水平研究成果或创新项目经验的国际人才,为其简化签证程序并提供快速通道和长期居留的机会。针对人工智能人才,专项设立100万英镑的“人工智能未来补助金计划”(AI Futures Grants),帮助海外人工智能人才来英国安家置业。 4.3 “支持隐形天才”奖学金项目 英国科学、创新技术部联合全球人才实验室(Global Talent Lab)共同设立“支持隐形天才”(Backing Invisible Geniuses)奖学金项目,针对在国际科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表现出色的高中生,以提供奖学金的方式吸引他们来英国顶尖高校就读STEM专业。 4.4 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研究生奖学金 据统计,自2020年以来,英国学生办公室已通过“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研究生奖学金”计划发放2600万英镑奖学金。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还将与英国高校合作,新设立15项GREAT奖学金计划,重点吸引国际学生来英国就读人工智能和生命科学相关专业。
5 英国培养集聚人工智能人才措施对我国的启示 人工智能具有大幅度提升生产效率、改变科研与创新范式、重塑和改变国际实力对比的能力,已被世界各国广泛视为可能引发第四次科技革命的“颠覆性”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将显著增加全球财富,也将加剧全球分化。人工智能技术发达国家将进一步巩固其技术和经济优势,从而对国际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人工智能的竞争,关键是人才质量和数量的竞争,核心是人才培养能力和集聚能力的竞争。近年来,英国通过加强学科设置、推动交叉学科研究、建设高水平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培养等措施,积极培养人工智能高端人才,通过开展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人工智能应用素质,通过多项人才引进计划和简便签证措施,积极争夺全球人工智能人才。英国培养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和提升劳动力人工智能技能的措施,以及兼顾本地培养和全球吸引的人才发展策略,对我国加快人工智能人才队伍建设,在新一轮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中建立优势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一是深化人工智能学科体系建设。扩展人工智能内涵,按智能科学范畴建设一级学科,保持一定的弹性和包容性,灵活设置二级学科,构建基础理论人才与“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并重的培养体系。加强人工智能研究的核心课程建设,增加STEM学科领域的人工智能转化课程体系,引导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进入人工智能学科领域,扩大相关专业招生名额,着力提升高校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能力。 二是建设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人工智能生态体系。支持高校与人工智能领域科研机构、领先企业联合培养人才。聚焦人工智能重大问题和突破方向,实行联合科研攻关和融合培养,建立任务驱动的跨行业、跨学科培养团队,以科研协同创新促进人才联合培养。鼓励研究人员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流动,鼓励人工智能科研人员创新创业,促进人工智能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三是提升劳动力人工智能基本素养。通过各类科普活动和学习平台,普及人工智能基本概念和本质,介绍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和发展方向,树立负责任地开发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理念。鼓励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较为成熟的行业提升员工技能,参与人工智能的开发与部署,推动人工智能在典型行业应用示范。 四是扩大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引导国内创新人才、团队加强与全球顶尖人工智能研究机构的合作互动。扩大研究合作的国际化水平,积极引进神经认知、机器学习、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等国际顶尖科学家、高水平创新团队和研究机构在我国开展合作研究。 五是加强软环境建设,提高对全球人才的吸引力。面向全球人才市场,以我国人工智能市场应用场景丰富、资金充沛等优势吸引人才来华发展。制定灵活引才引智政策,如优化签证、工作许可、社会保障等系列配套措施,增加吸引STEM学科专业技术人才的制度优势和国际竞争力,提高引进人工智能专业技术人才的效率和质量。 来源:中心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