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2 17:05:09 浏览数量:次
引才、育才、留才,打造国际创新策源地
一、基本情况
青岛中德生态园(国际经济合作区)位于青岛西海岸北部城区,是青岛重点功能区之一,面积34.92平方公里。园区现有中德生态园、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等多个国家级合作平台,承担建设青岛德国、日本“国际客厅”职能。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包含5大板块中,中日韩地方合作区、创新中心和服务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三个板块”均位于园区。中德生态园管委充分发挥中德生态园叠加国家级新区和自贸片区、国际合作园区的优势,增强对外交流,从制定国际人才制度、打造国际化创新创业环境和营造舒适宜居的“类海外”生活环境等方面全面发力,进一步提升开放创新营商环境,持续增强对外招商引资工作。通过建设海外工程师型研发社区集聚更多国际人才,引领区域迈向高水平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打造国际资源的创新策源地。园区获评全球可持续城市和人居环境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先后在综合标准化、低碳城市、绿色制造、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方面获得10多项国家级荣誉。近几年年均引用人才4000余人,人才总量今年超过2万人,其中,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81人,硕博士等青年高端人才近2000人,海外人才500余人;培育区级以上人才133人,每万人专利数163件。园区是山东最大的德语人才基地。“博士邨”人才品牌获人民日报报道;获山东省首家“国际人才社区”、青岛市引才引智示范基地等荣誉。
二、主要成果及成功经验
(一)继续深化外招商引资工作力度
一是全力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依托青岛智能家电优势产业,集成电路新兴产业、基因科技未来产业等三条高端制造产业链,积极开展以商招商和产业链招商,重点发展智能装备制造和机器人制造,集成电路、医疗健康等产业。园区集聚了两家世界“灯塔工厂”,全球最大通量测序仪、最小便携式测序仪在园区量产。二是着力搭建高层次产业支撑平台。支持外国企业或研究机构、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园区建立研发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创业孵化载体建设,支持多元主体投资建设科技创新孵化器、加速器。建立技术交易市场和一批专业领域技术转移分中心,搭建全球化的德国技术交易平台。通过市场化运作多方筹集资本金,探索建立园区企业担保资金、企业联保等机制。三是科技创新着力突破“卡脖子难题”。清原农冠全球首创循环打靶碱基编辑(CSE)、基因敲高(KSE)技术,突破了国外基因编辑技术难题。青岛华大自主开发时空组学技术,成为全球唯一一项能同时实现“亚细胞级分辨率”和“厘米级全景视场”的技术。建成全球最大的海洋基因库,存储海洋生物样本资源近20余万份;全球海洋生物基因组破译贡献度达26%,占中国贡献的47%。三是培育较强国际竞争力龙头企业。2021年,青岛海尔中央空调有限公司、四砂泰利莱(青岛)研磨股份有限公司获评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目前,已有20家世界500强项目落户园区。
(二)打造国际化创新创业集聚区
一是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水平。支持重点企业开展国际合作,申报国家级及省、市级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或与海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联合设立技术研发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建设一批研发水平高、集聚能力强、聚焦重点产业的创新平台。2021年,正大制药有限公司获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清原抗性杂草防治有限公司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清原化合物公司获青岛市新型研发机构和“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等荣誉。二是搭建产业技术对接交流平台。园区成立了中德国际智库,聘请25位中德知名人士担任园区顾问。定期举办国际顾委会,共同把脉中德生态、经贸、创新合作新趋势。同时吸引建立了杨焕明院士工作站、邓子新院士工作站、Lars再生医学研究所、中德智能技术博士研究院等一批世界知名专家领衔高端院所落户园区。按照万钢主席指示和中国科协有关部署,参与“中德青年科学院”建设,组织“中德青年科学家论坛”等。三是集聚海归人才资源。抢抓全球国际人才回流机遇,用好中国国际人才市场分市场;加强海外招才引智工作站与欧美同学会合作,发挥资源优势,引进国际人才及优质创新创业项目;引导园区企业引进国际智力,积极设立国际人才离岸研发中心(基地),实施海外成果预孵化,国内培育成长壮大,海外离岸人才可申报省市级人才工程;筹建成立青年海归人才创业联盟。四是提供国际化创新生态服务。目前,已建成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载体7万平方米;在建基因科技载体20万平方米。依托园区双创中心定位为面向初创科技企业的空间载体孵化器,可利用面积约13600平方米,该中心着力引驻高质量的双创型中小微企业,已先后入驻企业137家,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3家、专精特新7家。
(三)营造舒适宜居的“类海外”生活环境
一是打造国际居住环境。按照低碳、生态理念,提高园区整体绿化率至50%。建设日韩服贸港被动式人才公寓和博士邨公寓,并配套健身、休闲设施,打造国际人才公园。开发完善园区生活APP服务平台,集成活动场馆预定、文旅健康、国际值机等服务,提高社区智能化和便利度。二是营造多元文化氛围。尊重国家文化差异、生活习惯,筹建有机超市、特色街区等,实现双语服务标识全覆盖;举办中国传统文化沙龙、国际文化体育赛事等活动,打造多元文化融合、开放包容和谐的生活社区。三是完善教育资源配套。建设国际学校,为园区国际人才子女就读提供便利;探索为国际人才非中国籍子女寻求政策突破,满足接受国内教育需求,三语幼儿园、礼贤学校初中开始招生入学;申建青岛中德工业大学,培养“双元制”高技能专业人才,推动创新创业成果在园区落地转化。四是优化医疗资源配套。引进建设小综合大专科特色医院,完善中医院就医环境,导入线上就医资源,配备智能语音识别系统,增设人才就诊专门区域,开通“绿色通道”服务,整合新区名医、名院优良医疗资源,全面提升园区国际医疗服务水平。五是提升交通出行便利。简化人才出入境工作许可证和居留许可证办理手续,提供区内地铁、公交优惠等,增设园区火车取票、机票值机系统,园区内打造步行+自行车+公交“类海外”立体交通出行模式,方便国际人才出行。
(四)坚持“以人为本”,紧贴人才需求打造生态体系
一是分类衔接精准保障。充分用好新区政策,结合实际制定园区四级人才分类标准。围绕不同层次人才核心关切,制定住房、保健、个税奖励、海外研究生生活补贴等园区特有政策,并强化“叠加”和“即时落地”两项原则,保障3000多人“宜业易居”。二是精准培育激发活力。动态为200多名人才量身设计“配套政策落实计划”、“培育发展路径规划”,全链条协助培育申报。成功培育区级以上人才和团队133个,人才获个人奖励9000多万元。园区每年评选“杰出园师”“青年园士”,累计表彰奖励100余人。人才获得感显著增强,企业引才育才动能充分释放。三是服务保障生态留才。成立中德顾委会和新区首个功能区专家联合会、HR联合会,交流互促、共商共建。解后顾之忧,为2800多名人才提供住房、保健等服务,解决160名子女入学困难,制度化举办各类联谊、比赛活动,人才归属感明显提升。四是坚持开放合作驱动。突出园区国际合作特色,建成中德、中日“国际客厅”和国家级众创空间,汇聚海外人才500余名,30余名外籍和台港澳人才获国家级、省级等人才工程奖励。
三、下一步工作
中德生态园将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及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全市人才工作会议和实体经济振兴发展动员大会精神,扎实提升作风和能力建设水平,围绕企业发展实干、围绕人才需求干实,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中德力量。2023年将做好如下工作:
(一)抓好双招双引工作,推进人才集聚
坚持“项目为王工程”,以集成电路、基因科技、智能制造三条产业链招商,延链、补链、强链,推动高端制造业发展。以项目引人才,以人才引项目,通过项目集聚人才,助力园区发展。
(二)完善国际研发社区建设,打造聚才平台
积极推进国际研发社区建设,中德生态园管委作为青岛市首家海外工程师型研发社区,对接国际人才及科技创新资源,面向全球集聚海外特色科研机构以及优秀外籍、留学归国人才,构建宜业宜居的国际社区生态环境,打造以才汇才聚才国际高端平台。
(三)举办中日韩工程技术大会,打造合作平台
举办2023年中日韩工程技术大会,邀请行业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和机构代表,共同探讨领域热点话题,开展技术交流、成果推广及产业技术创新合作,搭建跨学科、高层次国际学术和技术交流的东北亚合作平台。
(四)推进营商环境建设,构建事业高地
坚持重在日常、不断优化企业服务水平,营造“亲商重商安商护商”的良好氛围,精准高效解决市场主体的难点和痛点,提升园区的经营环境及生活环境。重点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影响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等一流营商环境建设的相关问题。进一步提升园区幼儿园、学校、医院、商场、餐饮、休闲游乐、公园、人才公寓等生活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环境修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