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6 10:33:49 浏览数量:次
“甬”聚海外英才,协同创新共未来
一、基本情况
为聚焦特色产业,赋能科技及企业发展,北仑于2020年4月,成立了浙江省宁波高端装备海外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创新中心总建筑面积6.1万平方米,首期面积约5000平方米。设置四大功能版块。包括约600平米公共服务中心区域,打造海外工程师工作许可、出入境签证等一站式服务平台;约1200平米引智中心区域,首批设立9个国家引才机构办公室;约1200平米公共办公区域,设立项目路演中心、技术超市、海外工程师创新服务联盟、高端智力平台、公共办公区域等;约1800平米孵化区域,为孵化和产业化项目提供技术研发、小试、中试等场所。经过两年多的运作,中心共集聚海内外工程师359名,引进团队20个,促成项目182个,服务企业750家次,解决问题364个,研发新产品38项,新增工业产值已突破百亿元,全面促进了供需两端资源对接、服务并轨,为建设海外工程师型研发社区搭建了坚实的基础。去年11月,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将宁波高端装备海外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列入海外工程师型研发社区创建,市区两级科协高度重视,成立工作专班,落实创建任务,取得了阶段成果。
二、经验做法及主要成果
(一)不断创新提升打造高能级综合服务保障平台
目前,“科创中国”海外工程师型研发社区项目搭设的平台下设六大分中心:一是海外工程师共享中心。以“中心引存、企业共用”的人才共享模式,盘活人才资源,降低企业用人成本;二是海外工程师技术转化中心。围绕市场对技术和项目的需求,发掘国际供给市场,促成一批“高精尖缺”人才创新创业项目成果转化;三是海外工程师创新服务中心。成立医疗健康、集成电路、高端模具等重点行业海外工程师创新服务联盟,统筹全区海外工程师优势,为省市区重点产业、重点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指导等服务;四是海外工程师项目孵化中心。提供海外人才项目孵化、科技项目中试等场地,并给予最高3个2000万的资金支持;五是本土工程师培训中心。聘请海外工程师开展本土企业国际化团队培养,选送优秀员工赴境外交流培训;六是海外工程师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接轨国际知识产权制度,为海外工程师提供专利查新、专利导航、专利申报等服务,进行专利布局,保护海外工程师合法权益。
协同创新中心重点聚焦高端装备产业,以“人才共享、资源共用、平台共建、难题共解”的理念,采用“1+X”架构运行,“1”为管理载体;“X”为若干引才载体、创新载体和服务载体。致力于打造“海外人才高度集聚、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高能级综合平台,为海外工程师提供一体化服务,促进海外市场化资源和创新智力资源的对接整合,推动海外工程师与项目、技术、资本、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在搭建创新载体中,汇聚国际化创新资源要素,陆续引进科技部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宁波)、乌克兰工程院宁波创新中心等相关高端智力人才创新载体,集中海外工程师人才资源、项目资源、技术资源和国内的科技领军人才资源。
(二)构建引才“强磁场”广纳海外科技精英
在“宁波海外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的框架下,根据北仑区域产业现状及需求,选定了入驻的9个海外引才机构,分别是俄罗斯、英国、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南非、乌克兰、意大利等,这些引才机构围绕国家、省、市任务目标,结合区域产业实际需求,各司其职、独立运行,同时服从协同创新中心统一安排。同时发挥企业海外研发机构作用,布局全球海外工程师引聚网络,加深与北美华人汽车工程师协会、日本技术士会等18个海外科技组织合作,构建多层次高效率的引育体系。从而成功布局遍布全球的引智网络,为区域引才构建“蓄水池”。
为构建引才的“强磁场”,提供高质量的引才用才服务,海外引才机构依托海外工程师公共服务中心打造的海外工程师一站式服务平台,建立外国专家出入境签证、来华就业工作许可办理绿色通道,提高人才引进效率,并提供专利申请、项目申报、法务、财务及政策咨询等后续全过程服务。
同时,中心导入乌克兰工程院宁波创新中心、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宁波)、区域院士服务中心等高端智力平台,组建高端模具、集成电路、医疗健康等领域共计3个创新服务联盟;成功促成11位中东欧国家外籍院士落户,成立8个院士工作站,成为浙江省海外院士落户最多的县市(区)。依托协同中心的国家级孵化器的功能,建设海外工程师创新创业星光大道和“一核两翼”技术服务体系。“一核”即协同创新中心,“两翼”是指以高端模具等传统优势产业和以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为核心的工程技术中心。其中高端模具工程技术中心已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220余名,其中海外工程师17人,与中心达成合作的科研院所有40多家,服务企业350家,解决的技术难题超过50个。海外工程师创新创业星光大道聚集了施捷电子、九寰适创、匠心快速成型等15家海外智力创新企业。
(三)精准高效开展才企对接快出成果快见成效
在每年的宁波人才日、宁波人才科技周上,海工协同中心会举办国际青年产智对接、创业创新大赛等活动。在去年4月举行的宁波北仑国际青年英才产智对接活动上,30个海外青年人才创业创新项目成功签约;5个现场基金签约产业项目获得投资管理公司的项目基金支持,金额达1.1亿元;46个“揭榜挂帅”项目合计榜金达1.57亿元。
2022年国际英才产智云对接活动上,10个青年英才创新创业项目、基金投资人才项目现场签约,10个青年创业项目开展线上路演;开展线上线下培训12场,参训212人次,开设技术门诊6次,开展各类主题路演活动14场。今年还完成了“科创中国”海外工程师型研发社区的验收,获得中国科协30万元建设经费支持,相关做法在国家、省市工作推进会上做典型发言。在今年9月第二届“硬核杯”国际英才创业创新大赛上,来自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80个项目参加了竞演。
今年9月15日,2022年“科创中国·智汇港城”新材料创新论坛。共有7位海归博士就高分子材料、稀土功能材料、先进金属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生物医药材料等区域行业热点作了主旨演讲。活动期间,有11位专家与16家企业落实了合作协议。
中心定期开设“技术超市”解决企业个性需求。聚焦高端模具、集成电路等高端装备领域,推动海外工程师与企业“面对面”“屏对屏”交流难题,提供个性化技术方案。目前已开设技术门诊121次,出诊专家51位,问诊企业72家次,解决技术难题59个。同时,实行“自主选题”解决行业共性瓶颈。举办工业互联网、汽车汽配等主题活动,组织海外工程师展示优质项目和技术特长,协同企业攻克行业瓶颈问题,开展路演18场,解决关键共性技术问题36个。
(四)强化顶层设计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在协同政策上,先后出台“鼓励企业引进海外工程师办法”、“推进国家引智示范区建设意见”、海外工程师引进培养“12条政策”,形成“外国专家+引智平台+成果转化”的政策支撑体系。在政策扶持奖励方面:1.突出海外工程师奖励,对技术攻坚项目或成果转化项目给予最高100万元扶持;2.引导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对引进优秀海外工程师取得突出成果的,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
国际研发社区以“妈妈式”的服务助力落户的海外智力尽快融入北仑。每年春节,由区相关部门对海归人才进行慰问。区科协从前年开始对在北仑建站的海外院士开展新春慰问活动,让海外院士过中国式春节,让他们有家的温暖。对独自一人在北仑创新创业的海归海智人才,区科协等定期组织活动,解决生活中的后顾之忧。针对区内博士专家人才多的特点,区科协组建了区博士专家联谊会和区院士专家服务中心,区委人才办、区财政局每年安排财政资金给予工作经费保障。今年7月,区委人才办、区科协组织开展海归博士专家区人民医院行活动,区人民医院主要科室和相关专家29人参与对接,落实区内海归博士专家在区人民医院医疗时副区级领导待遇,解决了海归智力求医难问题。
三、下一步工作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根据中央省市人才工作的相关部署,下一步宁波高端装备海外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将围绕“做强引智、精准对接、做优项目、办好活动”等方面工作,完善全生命周期的人才服务体系。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要持续扩大引智“朋友圈”。充分发挥自贸区、长三角一体化等战略叠加优势,依托区域产业、政策、区位等多位一体资源,持续扩大“科创中国海外工程师型研发社区”的引智影响力,计划与浙大北美校友会、中德智能制造协会等单位组织达成合作意向。
二要调动企业引智“积极性”。进一步扩大区域联企服务联盟名单,争取入清单企业达到300家,宣传扩大区域人才政策组合拳的影响力,走访排摸企业用人需求,充分挖掘企业用智潜力。
三要做好人才匹配“精准度”。围绕企业的海外智力的需求和产业短板,着力引进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常态化开展“技术超市”、“项目路演”、“揭榜挂帅”等活动,力争引进海外博士100名,落地项目签约30个以上。
四要打造优质项目“起航地”。依托海工协同中心的阵地功能和科创园的“孵化器”优势,在吸引人才的同时着力吸引一批优质项目落户北仑,着力聚焦强链、补链、延链等相关领域人才和项目,力争落户孵化海外共层次人才项目15个。
五要整合平台资源“新价值”。梳理“乌克兰工程院宁波创新中心”“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宁波)”等平台资源,每个季度举办2次有较大影响力的海外智力对接活动。
六要确保系列活动“办出彩”。围绕宁波人才日、宁波人才科技周等时间节点,谋划“风栖北仑硬核港城”等系列人才活动;谋划“硬核杯”国际英才创业创新大赛,进一步落实“以赛代评”的引智模式,力争吸引全球200个以上项目参加大赛,成功落地10个。
七要做强服务提升“软实力”。加大对来中海外智力的服务强度,定期开展高层次人才沙龙、论坛等系列活动,谋划开展“带你去看不一样的宁波”等活动,提升落地人才的归属感,让他们能够更好的扎根中国、服务中国。
浙江省宁波高端装备海外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
2022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