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轨道交通技术联合研发中心(以下简称CG Rail或“研发中心”)于2015年,由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四方”)、中车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与“欧洲轻量化之父”胡芬巴赫院士的FutureTrans公司在德国德累斯顿市合资成立。
一、建设背景
2014年10月,为紧跟国家战略方向与国际技术发展趋势,以材料升级需求为突破口,在科技部、驻德使馆等大力支持下,中车四方同德累斯顿工业大学于中德两国总理共同出席的第七届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上,签署共建研发中心的框架合作协议,并被纳入总理访德一揽子成果。2015年,中德双方通过合资的形式在德国成立实体化联合研发中心,设股东会,由中德双方各派一名执行董事共同管理,现有员工23人,其中德方19人,中方4人。
二、研究领域
研发中心将自身定位于轻量化复合材料技术研究中心、关键零部件工艺试制与验证中心,积极高效地开展经营建设与技术创新,建立核心团队与自主研发能力,以轨道交通车辆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为切入点,将德国乃至欧洲工业技术发达地区先进的轻量化复合材料技术引入轨道交通车辆领域并实现工程化应用,抢占未来轨道交通装备技术制高点。
研发中心现以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和企业委托项目为牵引,面向全球聚智,整合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弗朗霍夫研究所、德国艾玛公司、奥地利塞卡、西班牙卡布斯等外部创新资源;同时,中车四方选派熟悉轨道车辆的优秀工程师长期派驻德国(已累计选派15名工程师赴德),与德国专家共同开展项目攻关,集合双方之长,构建开放式的跨国协同创新平台。同时,在国内配置一支约40人的技术与管理“镜像”团队,共同参与项目实施,加快技术转移,实现跨国协同、立体化管控、技术高效转移与落地,完成了下一代碳纤维地铁的研制,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研发中心同时积极拓展技术咨询与服务、人才引进与培训等领域工作,是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海外聚智平台,构建了全链条协同机制,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技术升级与产业链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是中国中车面向欧洲的先进技术培训平台、技术合作转移的桥头堡。
三、成果载体
1.项目成果
研发中心联合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和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成功突破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大型复杂件的结构设计、制造成型等关键技术瓶颈。实现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车体、转向架构架、司机室等车辆主承载结构上的全面应用,于2018年9月18日在德国柏林举行的国际轨道交通技术展上成功发布了新一代碳纤维复合材料地铁车辆。
依托科研合作项目,研发中心在轻量化复合材料产品设计、仿真优化、制造工艺、试验检测等方面形成多项核心技术,初步掌握了复杂断面长大型材自动化拉挤、自动化缠绕、三维编制、大尺寸复杂结构共固化技术等先进复合材料成型技术,积极构建重点面向轨道交通车辆的“一站式”轻量化解决方案,并申请国际专利19项。目前,研发中心正在开展基于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高铁设备舱、受电弓平台等关键部件研制,以及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复合材料司机室、车体设计,积极探索将德国先进轻量化技术应用于不同速度等级列车的可行性。
2.人才培养
中德联合研发中心作为“中国中车海外人才培训基地(德国)”,重点围绕轻量化复合材料技术,组织举办各类培训和讲座20余场,吸引300余人次参加。
四方股份公司首批选派的10名长期驻德工程师已陆续回国参与到国内项目;国内已同步组建了涵盖结构设计、工艺制造、质量控制等50余人的专业技术团队;同时,第二批派驻人员已于去年6月赴研发中心继续开展复合材料技术学习及工作。中心同时聚集了德国当地30名科研人员共同研发,为当地提供就业的岗位和平台。
3.技术落地
为将研发中心先进技术成果尽快承接到国内,中国中车积极组织在国内建立碳纤维复合材料中试线。以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为契机,已完成碳纤维复合材料中试线详细规划及厂房建设,2020年底已形成中试能力及小批量生成能力。
四、特征优势
研发中心作为中国中车面向欧洲创新合作的“桥头堡”,在国际科研合作、品牌影响力提升等方面形成示范带动作用,为先进技术“引进来”、优质产品“走出去”提供资源与窗口支撑。目前已完成下一代碳纤维地铁的研制工作,主结构较传统金属结构减重超30%、整车减重13%、节能15%、降噪5-8dB。经各项试验验证,产品综合性能优异,在2018年德国柏林轨道交通展上进行了全球首发,在国际上引起轰动效应,极大地提高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的国际品牌影响力,并获第21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科技创新大奖。
在中国科技部、驻德使馆以及德国萨克森州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研发中心已承担Shift2rail欧盟研发合作项目1项,中国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1项,德国联邦铁路局联合研发项目1项,中德两国政府青年科学院项目1项,并于2020年荣获欧洲“最佳创新中小企业奖”。此外,依托合作项目,中车四方股份公司派驻多批工程师实施联合攻关,在提升项目实施效率的同时,培养自主研发能力,顺利实现技术转移与持续创新。同时在国内配置技术承接资源,构建“前端研发-中试优化-产业落地”的协同模式,实现海外技术研发、国内产业落地、保障技术安全自主掌握、产业链持续可靠发展。
2018年,中国驻德使馆专程致信科技部,褒奖研发中心在中德科技合作中的示范作用,并由科技部转呈总理,号召中央企业广泛学习。时任科技部部长万钢、中国科技部部长王志刚、时任中国驻德大使史明德,以及德国教研部、萨克森州政府等领导,多次莅临研发中心视察,肯定研发中心创新模式与成果。此外,研发中心也拉动了当地经济与科技发展、促进了就业,实现了跨国合作、互利共赢,展现了中国深度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能力,以及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2019年,王志刚部长视察中德轨道交通技术(德累斯顿)联合研发中心
项目合作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