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6 11:08:09 浏览数量:次
从能穿透雨雾的“量子眼”到管理电池的“AI大脑”,一批改变行业格局的前沿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在海南椰风海韵的环绕下,2025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近日揭晓了引领行业未来的9项前沿技术。
这些技术涵盖了新能源汽车环境感知、决策控制、能源动力等多个核心领域,展示了行业未来的创新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孙逢春在大会上介绍,本次评选出的技术从96项参评技术中脱颖而出,代表了全球新能源汽车科技的最新趋势。
量子关联成像技术成为本届大会最引人注目的前沿技术之一。
这项技术基于先进算法攻克了传统量子成像算力消耗大的难题,在小型化和移动端领域展现出领先优势。
基于该技术研发的量子成像雷达如同“量子眼”,能在雨雪雾等全天候条件下实现高质量成像,同时大幅节省存储和计算资源。
这为智能驾驶提供了高精度、实时的三维环境感知方案,解决了传统视觉系统在恶劣天气下性能下降的行业难题。
新能源电池全域AI大模型技术作为另一项备受关注的前沿技术,是针对动力与储能电池领域研发的一体化AI解决方案。
该技术以快构型为核心,通过多源数据自动接入清洗、时序预训练框架及低代码工具链,实现从数据至推理的全流程贯通。
这项技术有效破解了电池行业“数据孤岛”和“碎片化定制”的瓶颈,为电池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了革命性的工具。
车载高带宽光通信关键技术凭借其单纤带宽可达100千兆比特每秒以上、端到端传输微秒级时延、极致抗电磁干扰能力及轻量化等显著优势,有望成为新一代车载高速网络的最优解决方案。
随着智能汽车对数据传输需求的爆炸式增长,传统线缆已难以满足未来车载网络需求,光通信技术的引入将为高级别自动驾驶、沉浸式车载娱乐等应用铺平道路。
类人安全自动驾驶预测决策联合优化技术提出了可微分预测-决策联合优化框架,打破了传统串联架构中模块割裂所导致的误差积累与场景泛化瓶颈。
该技术预测精度较传统模型提升59%,具备车载部署能力,为新一代高安全、高智能、类人化的自动驾驶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通过预测-决策联合优化框架,自动驾驶行为更接近人类驾驶员,能显著降低复杂路况下的碰撞风险,提升乘坐舒适性。
本次大会还同期发布了9项创新技术,这些技术更注重实际应用,涵盖了充电、电驱、电池、智能驾驶等多个关键领域。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的“基于全液冷和功率池化架构的兆瓦充电技术”通过全液冷兆瓦超充架构,应用多级功率池化技术,通过车桩协同热管理和AI算法,提高充电效率、安全性和功率器件可靠性。
该技术已实现双枪持续2400A稳定电流输出,将助力电动重卡从封闭场景走向开放场景应用。
广汽集团的“高效高功率密度非晶-碳纤维电驱技术”首创采用高饱和磁感非晶材料专利配方技术,将非晶-碳纤维材料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电机功率密度突破17.29千瓦/公斤,助力整车能耗降低4%。
蔚来自主研发的整车全域操作系统“SkyOS·天枢”作为行业首个面向AI的整车全域操作系统,在底层打通智能硬件、计算平台、通信与能源系统。
实现对车联、车控、智能驾驶、数字座舱、手机应用等全域应用的统一管理与协调。
孙逢春院士在大会上回顾了2019年至2024年历届大会评选出的31项全球新能源汽车前沿技术。
经过评估,其中有7项前沿技术已取得突破并在商业化应用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这些技术包括“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高比功率的车用燃料电池电堆”、“高功率密度碳化硅车用电机驱动控制器技术”、“扇形模组轴向磁场(轮毂)电机关键技术”等。
这一结果充分证明了前沿技术评选对行业创新方向的准确把握,以及技术从实验室到商业化的可行路径。
本届大会的“前瞻科技与融合创新”主论坛汇聚了来自整车制造、动力电池、芯片研发、平台服务等领域的企业代表及政策制定者。
共同探讨了技术变革对出行方式、产业结构与用户体验的深远影响。
论坛聚焦了制造企业与互联网平台、出行服务、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推动未来出行与美好生活的深度融合。
中国科协主席、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主席万钢出席了论坛,体现了政、产、学、研各方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挑战、把握机遇的坚定决心。
随着量子关联成像、车载光通信、类人安全自动驾驶等前沿技术的逐步成熟,智能出行的未来图景愈发清晰。
中国科协主席、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主席万钢指出,这些突破不仅代表技术本身的进步,更预示着整个产业生态的重构。
从单一技术点的突破到整体出行方案的融合,新能源汽车正在驶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来源:中心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