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要情
科技要情
首页 > 工作动态 > 科技要情

科技动态 |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能否变得更智能?

2024-07-10 10:10:22     浏览数量:

2024年6月,《自然》杂志官网发表观点文章《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能否变得更智能?》。文章指出,当一项深思熟虑的计划没有取得成功时,应该如何应对?完全放弃计划?希望这个计划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发挥作用?还是找出计划不成功的原因并做出相应的改变?文章认为,就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而言,放弃明显是不可选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全球合作,应“继续成为全球政策议程的核心”。文章建议在一系列颇具雄心壮志的目标中考虑人工智能等因素具有很多好处,只要现有目标不失去其紧迫性。


然而,这项旨在消除贫困和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计划显然行不通。包括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不平等在内的17项目标中,没有一项有望在联合国规定的2030年这个最后期限之前实现。在169项基本目标中,只有约12%有可能实现。例如,全球有22亿人无法获得安全饮用水,每天晚上有3亿多人饿着肚子睡觉。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既定目标是将这两个数字降为零。


有可能改进现有方法吗?在近期的一篇评论文章中,一组来自欧洲和美国机构的研究人员提出了综合对策。研究人员建议,17项目标应保持不变,许多具体目标和指标也应保持不变。但他们也呼吁要有更上一层的成效。例如,消除贫困的目标应包括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护。零饥饿目标也应解决营养不良问题。


在其他情况下,研究人员建议各项行动应与国际协定保持一致,例如巴黎气候协定承诺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使全球气温不超过工业化前水平的1.5摄氏度。


文章指出,自2015年首次达成可持续发展目标以来,我们还可以吸取其他一些经验教训,比如人工智能的潜在影响。其中一项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可使所有目标中的134项具体目标受益,如提供更好的天气预报或改善医疗诊断,但人工智能也可能抑制59项具体目标的实现,如助长虚假信息的传播。


他们的建议恰逢其时。有关2030年后可持续发展目标未来的讨论尚未正式开始,但由于对这些目标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讨论越早开始越好。任何新的指标都必须符合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的标准,即概念清晰、具有国际公认的方法和商定的标准。此外,所有相关数据都需要由大部分国家定期提供。


可持续发展目标确定后不久,只有约60%的指标有了商定的方法和标准。实现其余指标的方法和标准用了四年时间。根据最新统计(2022年),仍有三分之一的指标数据不是所有国家都能提供的,原因往往是缺乏资金或其他限制因素。


由于这些原因和其他原因,一些目标仍未使用量化措施进行评估。最突出的例子是可持续发展目标第13项,即气候行动目标,该目标缺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可衡量指标。要成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部分,就必须每年报告国家排放量,报告标准由专家机构确定,然后由所有成员国达成一致。


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全球合作


还有第二个原因也说明了这一建议的适时性。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已邀请世界各国领导人代表于今年9月齐聚纽约,参加名为“未来峰会”(the Summit of the Future)的会议。此次会议将达成一份文件草案,名为《未来契约》(the Pact for the Future),其中建议确定10-20个类似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经济增长、福祉和可持续性指标。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很少有哪项目标能像可持续发展目标第8项(经济增长)那样在国家决策中享有优先权、地位和关注度。古特雷斯希望改变这种状况,让决策者不仅仅关注国内生产总值(GDP)等经济指标,而是关注他称之为“超越GDP”的一系列指标。


文章最后认为,可持续发展目标应“继续成为全球政策议程的核心”。然后,国际社会将从任何更新的清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10-20个指标。在制定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古特雷斯的并行努力将受益于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联系,利用近十年积累的经验,而不是试图另起炉灶。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大成功之处在于,它们已经超越了决策者的世界。从教室到公司网站,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五彩标识随处可见。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谈判花费了很长时间,完善也耗费了大量心血。未来的任何举措都必须以世界所认识到的东西为基础,与此同时不能失去现有最后期限所带来的紧迫感。


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

编译自《自然》杂志官网

0